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霧霾的危害,恐怕比想像還大。潛浮於你我身邊,它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更可能還會傷害你的腦。
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粒子會對人體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進而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等,除了這些可怕的慢性影響外,最新一項研究更指出,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可能損害我們的腦部,導致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及增加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發生的機率。

這項新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期刊《中風》(Stroke)中,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主導研究。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於美國新英格蘭地區943名6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進行調查,收集受試者居住地與主要交通幹道間的距離,利用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觀察其腦部結構影像,並與居住地空氣污染程度作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PM2.5(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每增加2立方米微克(μg/m3),腦部萎縮機率就會增加0.32%,相當於「一年腦部自然老化的程度」,研究人員表示,通常會發生腦部萎縮,主要為腦部神經元損失伴隨老化的情況。

不只中風,更可能與痴呆有關

除了腦部萎縮外,研究人員也發現,PM2.5每增加2立方米微克,罹患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的機率會高出46%,這種中風形態通常只能透過腦部掃描發現,症狀並不典型,但卻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前兆,且與認知功能障礙與痴呆有關。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空氣污染是如何改變人們的腦部結構,但先前曾有研究指出,腦部萎縮與發炎情況加重之間可能有關聯性,因此研究人員懷疑,空氣污染可能導致發炎情況加重,甚至造成後續對腦部產生的不良影響。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因著在媒體曝光的名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的門診量大增,但他晚上、週末一律謝絕應酬,回家跟妻子「換手」帶小孩。在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裡成長,卻要在女性意識高漲的環境中經營婚姻,身為新世代男人,他有何學習、體悟與調適?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和多數刻板印象裡的醫師不一樣。雖然因著在媒體曝光的名氣,他在醫院的門診量大增,但他並沒有把自己的時間排滿,或汲汲營營為自己的開業鋪路。

黃瑽寧晚上、週末謝絕一切應酬,回家跟妻子「換手」帶小孩;花時間寫衛教部落格,把他的專業透過輕鬆易讀的文字,分享給病人和所有焦慮的父母。他的部落格得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也讓他陸續出書、筆耕不輟,意外成了「醫生作家」。

他是小兒科「大老」黃富源的兒子,二○一一年他出書分享父親的「身教」,談他的信仰、家庭教育,帶給他的啟發與力量,如何引導他成為一個對病人與家屬極有耐心、也誠實面對自己極限的小兒科醫師。

不只一次,他在各種專訪裡談到,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在兒科門診看到孩子真正嚴重的「病」,不僅是來自身體,而是來自家庭的崩解與壓力。

「現在疫苗愈來愈發達,會致命的疾病愈來愈少,但家長的焦慮指數並沒有因為疾病的減少而降低,有些身體不適的症狀其實反映了家長的教養問題,」黃瑽寧在電視的專訪裡強調。

例如有個腹痛半年的小孩,在各大醫院歷經吃藥、灌腸、益生菌等治療,一直找不出病因,他仔細、不放棄的詢問,才從小病人的阿嬤的言語中發現,是父母離婚造成的壓力,連帶產生的身體病痛。

因為在第一線看到孩子們在當代忙碌的時間節奏,以及崩解的家庭關係中所受到的身心傷害;因為知道「陪伴」的無可取代,黃瑽寧決定說服高學歷、能力強的另一半Grace,請育嬰假在家裡全心照顧剛出生的孩子。

第一胎順理成章,但經過一年操勞與失去成就感的慌張,第二胎的出生,卻讓 Grace 身心俱疲。夫妻關係也因為這樣的「承諾」受到挑戰。

從夫妻的衝突經驗裡,黃瑽寧重新反省了現代家庭中男人和父親的角色。

曾經,他的父親黃富源,辛勤工作卻花很多時間值班,很少時間在家。父親帶給他的影響,是權威多於親密感的。看著母親的辛苦與感嘆,讓黃瑽寧很早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丈夫和爸爸」。

也因此,問小兒科醫師黃瑽寧下一本書最想寫的題材是什麼,婚姻年資只有三年的他竟然回答:關於婚姻!

「我想寫給我太太,和所有像我太太一樣,在工作與家庭中掙扎、為家庭和小孩有所犧牲的女性,讓她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寫給跟我一樣的男性,一些反省和建議。做為男性,在婚姻和家庭裡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如何做得更好?」黃瑽寧如此期許。

在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裡成長,卻要在女性意識高漲的環境中經營婚姻,這不僅是黃瑽寧的困難,也是新世代所有年輕爸爸們的處境。專訪中,黃瑽寧也分享自己想做為「新好男人」的學習、體悟、改變與調適。

Q:父母親的相處如何影響你的婚姻?

A:我父親是很典型的傳統男性,勤奮工作,安定家裡的經濟。對家庭,他就是每天回家吃晚飯,每晚七點二十分左右,我就站在陽台上,盼著父親的身影從巷口出現。回到家,他頂多和我說聲「哈囉」,接著餐桌上就是媽媽努力的說話,營造其樂融融的氣氛,爸爸只是埋頭吃飯,然後坐在客廳看醫學期刊。久久一次,他會和我下盤棋。

小時候,曾經有段時間,爸媽會吵架,不是那種大吵,但可以感覺到家裡的氣氛有些緊繃。因為媽媽是個感性的人,她想要爸爸聽聽家裡發生的事、聽聽她的心情。

但爸爸很怕煩,他在醫院耗盡所有精力,認為家裡的事,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直到現在,他仍然不用信用卡和提款卡,生活全靠我媽媽張羅。媽媽和我談起爸爸,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以他的成就為榮,感恩他在經濟上給我們一個安穩的家,但也感嘆這一路的辛苦。

Q:你對自己的家庭生活與婚姻有什麼想像和期待?

A:時代不同,婚姻裡的細節,例如親子、夫妻互動、家庭生活的模式,已經沒辦法套用我父母的方式。有更多其他的刺激幫助我建構我想要的家庭生活。 我深信,一個家庭的和諧取決於夫妻之間的感情,以及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是家庭幸福的鐵三角,我認為沒有其他理論可以取代。

我希望妻子在育嬰假期間,能夠很享受家庭生活帶給她的快樂;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起靈修、禱告、讀經,和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但這給我一些壓力,因為我不可能為她的快樂負責;或許我的決定是錯的,或許我覺得這麼做,妻子會快樂,可是她不一定有同樣的感受。

不過,我不斷努力,一直告訴她,我的想法或決定,其實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我們兩個能夠開心。

婚姻有許多的挑戰、困難和不確定,每天都在發生。要如何在婚姻裡過得開心或很有信心,是困難的功課,我一直都在學習。我非常強調在結婚之前,一定要做婚前輔導。我們為了考大學,花了好多時間念書,大學只念四年,我們卻為這四年做了很多的功課。而婚姻是要經營四、五十年,卻很少有人在進入婚姻之前,特地花時間去學習婚姻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婚前輔導很重要,藉由別人給我們的經驗,前輩留下來的一些盲點,洞悉婚姻在浪漫的電視劇、小說裡不會出現的一些現實挑戰。 婚前輔導時,兩個人也可以事先談到婚姻裡的種種細節,例如要不要和公婆住、小孩誰帶、經濟如何分配……等,這可以降低想像和現實的衝擊。假設婚前輔導時,女方提出了不想和公婆住,但婚後必須妥協,至少男方可以明白,在這個項目上,女方是有犧牲的,日後溝通、相處的態度比較容易調整。

所以,能先了解進入婚姻的甜美與哀愁,其實有助婚姻裡兩性的平衡。

Q:談談現實上你和妻子在面對育嬰假的衝突,如何化解?

A:在教會做婚前輔導時,我太太很豪爽的說,小孩就是要自己帶,工作反正是一直忙碌,沒什麼好留戀,她最想要的是一個美滿的家庭。所以,第一胎請育嬰假沒有衝突,直到生產當天早上她還在工作,隔天才請育嬰假。結果,她發現帶小孩和她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人沒生養過小孩,就不知人生的真實滋味。世界上有非常多事情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控制,包括孩子的健康、基因。我的門診裡有些媽媽,孩子天生有問題,她們非常矛盾,恨不得當初懷孕時,就把孩子拿掉;卻又恨不得每天都能好好照顧這個孩子,天天都活在這種矛盾中,又無能為力。

但即使是生下健康的小孩,也有很多事無法掌握,如母奶量的多寡、寶寶換了奶粉便祕、哭鬧不休、怎麼哄都不睡覺……育兒過程有太多無法控制的變數,這和我太太過去的生活,有很大落差。她的父母是教職人員,她從小品學兼優,一路念到國外留學,在知名品牌藥廠擔任行銷工作。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看到成果,但養育孩子,結果來得非常慢,看不到將來的酬賞在哪裡。甚至會看到別人的負面例子:有些人為孩子付出一輩子,但是小孩卻很糟糕。對我太太來說,在家帶孩子的不確定性太高,她感到非常的孤單。

婚前輔導時,我太太想生三個小孩,但第一次的育嬰假經驗把她嚇到了,甚至猶豫要不要生第二胎。我也知道,以她的成長背景,不會一輩子在家。所以我和她溝通,如果我們要生兩個小孩,是不是趕快生,育嬰假一次請,職場上的空白一次解決。

但第二個小孩出生時,她對於請育嬰假非常害怕。一開始同時帶兩個小孩,當然很辛苦,但現在她很開心,女兒和兒子不一樣,很貼心。她才發現,原來帶小孩不是只有一種模式,有兒子模式、女兒模式。為了減輕她的負擔,只要我在家,我會儘量幫忙帶小孩。我要上通告、寫書、看診、巡病房……工作很多,但我生活的優先順序,第一是家庭。我會犧牲睡眠,先陪老婆和小孩,再來熬夜工作。

Q:現代有能力的女性都很講求自我的實現,你在這段溝通的過程中,怎麼說服你的另一半?

A:之前的總統大選,有個候選人的電視競選廣告讓我印象很深刻。那位候選人說,現在的年代,不是我說跟我走,大家就一窩蜂跟隨的時代了。 現在是個多元化的時代,我看到的家庭也是,有成千上萬種的變化和模式,不再是爸爸當家、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太太有自己的夢想。

我是基督徒,《聖經》裡說,父親依然是家庭領導者。但是面對這麼多元的時代,我認為新世代父親要重新學習,帶著謙卑、忍耐與盼望,放下威權,以柔軟的態度做一個新時代的家庭領導者。

生第二胎前,太太和我說想回去上班,我有些措手不及。因為隔年的門診、工作量都已排好。我願意請育嬰假,但馬偕的制度是請了假就不容易回去了,醫院裡多的是想升遷的醫生。我一旦離開,往後的生活就是自己開業,這是很大的改變,意謂著下半生我們都得這麼過,而我也願意承擔診所醫生的生活。但我太太會害怕,不敢冒然做決定,最後我只好選擇由她來請育嬰假。

在婚姻裡,我的堅持不多,大部分我都順著太太。如果她覺得這麼做開心,我就支持她。但女性對事情的決定,並不像男生這麼有邏輯。不論小孩的教養、夫妻的相處,太太都比較感性。今天覺得這麼做比較好,就決定這麼做;明天又發現這樣做好像有盲點,換個做法會比較好,就決定改變那麼做,我鼓勵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但有時會讓我無所適從。

Q:你在這段衝突、溝通的過程中,有什麼「學習心得」?

A:大部分男人不喜歡太多干擾,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如果事情有太多的不確定或變化太大,男人就容易放棄。就像吵架,女人常爭得面紅耳赤,想要吵贏;但男人常常吵到一半,就不和你吵了,他們心底想的是,我不說總可以了吧。 交手幾次之後,我終於明白,面對女人的「善變」,最重要的是「傾聽」。這對我來說真的好困難,因為我只想單刀直入,趕快把問題解決。可是女性的思考模式並不是這樣,她根本沒有要你解決問題。你今天解決了A問題,明天她又改變想法,為自己找來了B問題,我如果一直想要解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

我發現,我應該學習的是,傾聽她的感覺,而不是陷在該怎麼解決問題的泥沼中。女性比較細膩的思維,讓她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容易出現掙扎與矛盾,這是她會遇到的困難。我的角色就是傾聽,當她真的需要解決方案的時候,我再來表達我的意見。

Q:從男人的角度,你給婚姻中的女性什麼建議?

A:男人也需要被肯定、被支持,也想被女人了解他的真心付出。不要讓男人覺得,他付出這麼多,卻得到負面回應。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過年我幫忙大掃除,問太太一句:「這東西原本放哪裡?」她就生氣了,問我是不是嫌她把家裡弄得太亂。我的付出,卻被她澆了一盆冷水。我不禁納悶:你怎麼會這麼想呢?為什麼你不能把我的行為做正面的解讀?

類似的事情多了,我會開始試著說出我行為背後的好意,讓太太了解。久而久之,她也發現我並不是在否定她,甚至還期待她一句肯定的話。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這本書提了幾種表達愛的方式:言語、擁抱、送禮……等。男人很簡單,女人只要用言語向男人表達支持與肯定就夠,如果能在別人面前獲得妻子讚美,那就太好了。

Q:在這個離婚率高漲的年代,婚姻關係很脆弱,你自己怎麼看待婚姻的價值?

A:我認為婚姻像買基金,放三、五年可能會跌,除非你看走眼、選錯人,不然,放個二、三十年,肯定會漲。我父母的婚姻就倒吃甘蔗,父親現在也慢慢學會表達他的愛情,會送我母親禮物。

看著他們及周遭人的婚姻,我發現,婚姻其實和信仰很像,一旦做了決定,決定相信與承諾,後面發生的所有事都很合理。這樣的認知,讓我願承擔婚姻帶給我的所有試煉。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爸媽都知道,寶寶補充益生菌不僅可守護孩子腸胃道的健康,還能預防過敏,但是,你知道益生菌該怎麼選、如何吃?所有的益生菌都是好菌嗎?乳酸菌就是益生菌嗎?

益生菌不僅對成人的好處多多,更可以強化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甚至有研究指出,針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都可緩解不適感。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免疫科主任王壯銘表示,簡單的說,益生菌就是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的物質,而乳酸菌可說是益生菌中最常見的菌種。乳酸菌有很多種類,只有特定的菌種才具有特定的保建功效,而非所有乳酸菌都是好菌。又因為台灣氣候的因素,敏兒多,從小對抗過敏已是父母的新課題了。

而對於何時該給寶寶服用益生菌,醫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醫師認為從寶寶四個月大開始食用副食品就可添加。對此,王壯銘醫師說,他主張從寶寶出生就可以吃益生菌。像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媽媽就可在泡奶時加入益生菌;而喝母乳的寶寶,媽媽可服用益生菌、深海魚或魚油,藉由母奶讓寶寶攝取到營養素。要注意的是,水的溫度常溫即可,切勿使用熱水或冰水。

王壯銘醫師解釋,因嬰兒出生後,乳酸菌就會進駐到腸道中,此時就是開始免疫系統發展、運作之始。為什麼益生菌能夠保健腸道?因乳酸菌會攻擊腸道中的壞菌,並且促進腸道免疫系統的運作,因此,免疫系統就會在高度戒備狀態。

益生菌

人體的腸道長達150公分以上,幾乎等同於一個成年女性的身高,那麼,要補充多少的益生菌才足夠呢?曾有研究指出,每一個成人每日應攝取50億的益生菌。對此,王壯銘醫師說,因為人體的腸道裡有10的13次方的細菌,就算是劑量高達50億的益生菌,也受限於腸道長度的限制,僅能達到10的8次方左右。醫師叮嚀,保養腸胃道應從小做起,每天攝取足量的益生菌,才能提升免疫力,避免過敏上身。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爸媽都知道,寶寶補充益生菌不僅可守護孩子腸胃道的健康,還能預防過敏,但是,你知道益生菌該怎麼選、如何吃?所有的益生菌都是好菌嗎?乳酸菌就是益生菌嗎?

益生菌不僅對成人的好處多多,更可以強化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甚至有研究指出,針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都可緩解不適感。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免疫科主任王壯銘表示,簡單的說,益生菌就是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的物質,而乳酸菌可說是益生菌中最常見的菌種。乳酸菌有很多種類,只有特定的菌種才具有特定的保建功效,而非所有乳酸菌都是好菌。又因為台灣氣候的因素,敏兒多,從小對抗過敏已是父母的新課題了。

而對於何時該給寶寶服用益生菌,醫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醫師認為從寶寶四個月大開始食用副食品就可添加。對此,王壯銘醫師說,他主張從寶寶出生就可以吃益生菌。像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媽媽就可在泡奶時加入益生菌;而喝母乳的寶寶,媽媽可服用益生菌、深海魚或魚油,藉由母奶讓寶寶攝取到營養素。要注意的是,水的溫度常溫即可,切勿使用熱水或冰水。

王壯銘醫師解釋,因嬰兒出生後,乳酸菌就會進駐到腸道中,此時就是開始免疫系統發展、運作之始。為什麼益生菌能夠保健腸道?因乳酸菌會攻擊腸道中的壞菌,並且促進腸道免疫系統的運作,因此,免疫系統就會在高度戒備狀態。

益生菌

人體的腸道長達150公分以上,幾乎等同於一個成年女性的身高,那麼,要補充多少的益生菌才足夠呢?曾有研究指出,每一個成人每日應攝取50億的益生菌。對此,王壯銘醫師說,因為人體的腸道裡有10的13次方的細菌,就算是劑量高達50億的益生菌,也受限於腸道長度的限制,僅能達到10的8次方左右。醫師叮嚀,保養腸胃道應從小做起,每天攝取足量的益生菌,才能提升免疫力,避免過敏上身。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有爸爸媽媽詢問到益生菌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益生菌

首先我們要知道,益生菌是一種好的細菌,幫助我們體內正常菌叢的生長

比較常見的菌株如Lactobacillus(乳酸菌)、Bifidobacterium(比菲德氏菌)....等等

都是我們在一些益生菌甚至優酪乳的廣告中可以聽到的

益生菌的製劑也有許多種,主要都是要保持益生菌到達腸道後的活性

所以如何保存、保護益生菌,在環境中再通過胃酸、膽汁的考驗就很重要了

常見的錠劑或粉末不用冷藏的,是利用一些冷凍乾燥的技術來保存活性

有些益生菌膠囊則是需要冷藏保存,以維持益生菌活性,則價格通常相對昂貴

大多數的益生菌都是進到腸道內,幫助腸道好菌叢的生長

所以對於調節腸胃道功能,如便秘或是腹瀉,常常會有一定的功效

此外,由於腸道也是誘發、產生免疫功能的地方

所以有些益生菌也可以改善過敏的症狀

不同的益生菌,也會根據他們自己的菌株成分去做很多的臨床實驗

所以會發現有些益生菌主要是腸胃道部分的調整

而有些益生菌還會強調自己對改善過敏方面的幫助

有的益生菌品牌裡面不只單一隻益生菌而有多隻益生菌

所以在選擇的時候,還要看你的需求及該品牌益生菌的功效

還有益生菌使用的菌量,也要達到足夠的標準才能產生效用

原則上不做任何推薦,建議可以選擇有衛生福利部認證核可的來使用

各位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網站

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InfoHealthFood.aspx?nodeID=162

上面所有國家認證的益生菌、優酪乳的品項及功效都可以查詢的到

(舉例:在"保健功效"的選項選擇"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就可以查詢該方面品項)

核可並非是功效的保證,但是起碼有國家認證,品牌責任及安全性較佳

至於臨床使用其商品所含的菌株、菌量達到的效果,就並非查詢得到了

我們要知道益生菌並非萬靈丹或過敏救星,而是還在研究發展的品項

端看多數益生菌除了欣表飛鳴、若元整腸錠、阿德比膠囊....等有限幾個是屬於藥品級

(產品上會有"衛署藥輸字第XXXXXX號",有通過人體試驗,衛生福利部認可宣稱療效)

其餘大多是歸類在健康食品而非藥品,就可知道療效尚有待確認

(對於"藥品"的療效及安全性的要求,可是遠遠的比"健康食品"來的嚴格)

可是由於這些益生菌完全自費,商業利益較大,所以有時會被過度推銷

希望爸爸媽媽能了解,益生菌可以做輔助,但不能指望作為治療甚至根治

(很多人會被"調整體質"這句話所迷惑,但要知道過敏是體質可控制但無法根治)

跟大家提到目前益生菌的一些研究,目前比較有根據的是:

1. 急性腸胃炎時,可以幫助建立被破壞的腸道菌叢

有效改善腸胃症狀,且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的人並不受影響

另外如腸躁症的患者,症狀也可以獲得改善

2. 過敏方面,比較有證據的是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建議從早期出現症狀就可以使用,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若控制不好

後續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的機率會比一般人要高

但是對於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直接幫助,目前還沒有很確切的證據

還有益生菌使用的效果也是見仁見智

譬如有些益生菌研究顯示可以改善8成的過敏症狀

偏偏我就是那2成沒有改善的,這樣的情形也是常常會出現

另外就是改善的效果是好是壞,有時候也是相當主觀的

因此不是每個醫生都喜歡推薦病人使用益生菌

因為自費價格可能不便宜,還不見得能看得到效果

另外要再次強調的,有些家長會有錯誤的觀念

就是使用益生菌來取代正規的治療,這是不正確的!

其實當過敏的症狀出現,還是要接受正規的治療

譬如異位性皮膚炎,該使用的藥膏或是抗組織胺仍需使用

尤其食物的攝取、環境的控制、母乳或奶粉的選擇,都相當的重要

使用益生菌,只是配合飲食調整、皮膚照護的"保養工作",不是"治療"

目的是希望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一旦發作的話還是得配合治療

如果不接受正規治療,只會讓病情嚴重,進而增加過敏症狀

甚或皮膚持續暴露於過敏原,增加以後演變為氣喘的機會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

相信各位都是為了孩子而希望尋求最好的治療

最好是能不用"藥"而能夠"治本",以減少小朋友的用藥

但是如果真有這麼好的方法,發明的醫師應該早就舉世聞名所向無敵了不是嗎?

希望大家還是能相信醫師的專業,好好配合治療以減輕小朋友的症狀

並且做好環境、飲食上的控制,來減少過敏變嚴重甚或進展成氣喘的機會

有爸爸媽媽後續問到一些問題,我在下面簡單回覆:

1. 可以泡奶或配熱水吃嗎?

很多益生菌無法耐熱到40度以上,所以還是建議配溫水服用

(尤其是要冷藏的產品,都要冷藏了怎麼還可以配熱水呢?)

2. 飯前吃或飯後吃呢?

主要都還是怕胃酸破壞,但其實飯前飯後吃皆可,皆有專家主張

飯前吃因快速通過胃,減少胃酸破壞時間;飯後吃,因胃酸濃度降低,保存較多菌

所以選擇衛福部認證之產品,有通過腸道比例的認證,應可較放心

3. 活菌?死菌?

現在產品多數為活菌,可以定殖於腸道,效果較佳

但是菌量要夠,所以請照各產品之使用說明來使用

死菌有部分亦可調節腸道免疫功能,但效果較差,現非主流 (如舊的表飛鳴)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認為喝牛奶、吃乳製品,有助於照顧腸胃,但你知道嗎?這樣的方式只做對一半。醫師指出,雖然牛奶中的脂質會在胃部形成短暫的保護膜,但是,牛奶中的乳糖對於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反會形成一大負擔,造成腹瀉、腹痛的發生。

許多民眾對於乳製品都存在著錯誤的迷思,以為大量飲用牛乳、優酪乳,吃乳製品,能夠達到照顧腸胃的作用。針對上述的錯誤觀念,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表示,牛奶中除了鈣質外,含有大量的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而牛奶中動物性脂肪、蛋白,反需大量的胃酸才足夠分解,不但消除胃溢酸症狀不成,還可能刺激腸道黏膜造成發炎反應,產生更嚴重的傷害。

除此之外,牛奶當中含有乳糖,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來說,反會造成腹瀉、拉肚子等不適發生。因此,不建議民眾透過飲用牛乳的方式,達到照顧腸胃健康的目的。

喝優酪乳解決胃酸過多?優酪乳僅顧腸

至於有人以為想要治療胃酸過多症狀,多喝優酪乳就足夠,蔡安順醫師進一步說明,想要透過飲用優酪乳來抑制胃酸分泌並不可行。事實上,優酪乳中的大量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發炎的反應更劇烈。建議有胃酸過多問題的患者,還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對症下藥,較有保障。

優酪乳含益生菌顧腸胃?需控制熱量

一般民眾除了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緩解、治療胃酸過多的問題外,更有許多民眾會選擇每天飲用優酪乳,來照顧自己或家人的腸胃健康,這樣的方是正確嗎?蔡安順醫師強調,優酪乳中的益生菌成份,確實有利於人體維持腸道好菌的平衡,幫助改善、舒緩存在於腸胃中的壞菌,以及壞菌產生氣體。

不過,要注意的是,優酪乳雖然有上述的好處,但是,優酪乳事實上仍是經過濃縮的乳製品,熱量相對也高出許多。因此,若民眾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調整腸道環境,改善腸道狀態,建議每日飲用優酪乳以250c.c到500c.c為限,不宜超過,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反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另外,與牛奶相比優酪乳中的乳糖含量確實少相當多,但仍是有乳糖存在,對於乳糖不耐症嚴重的人來說,還是可能引發腹瀉反應的發生,仍需多加小心留意。

【醫師小叮嚀】:

益生菌比較

蔡安順醫師提醒,想要擁有健康的腸胃,除了透過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等方式外,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良好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熬夜、規律地期的運動、加強水份、攝取高纖食物,才是遠離腸胃疾病正確健康的保健方式。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小兒科診間,很多父母都會問:「吃益生菌可以解決小孩的過敏問題嗎?」面對父母的提問,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總會如此回答父母:「理論上有效,但每個人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所以很難推薦要吃哪個菌種。」

他進一步指出,吃益生菌確實可以改變腸道菌相,讓免疫系統的反應變好,但它最大的問題是,人體腸道菌種太多,每個人的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必須找到可以與原本腸道菌叢共生的好菌,才能平衡免疫系統。

吃錯益生菌 再多也無效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益生菌有效,有些人吃卻沒效的原因。被日本稱為益生菌之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兼任教授許清祥也持同樣的看法,過去研究都發現,吃益生菌可以讓免疫功能變好,但並不清楚,為何有人吃了特別有效,有人吃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

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複雜龐大,就像一個架設完整的網路系統,雖各自獨立但也相互牽扯影響,許清祥強調,益生菌雖然可以改變免疫系統,但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所需的菌種也不同,因此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菌種,花再多錢、吃再多也無效。

人人都想提升免疫力,事實上,提升免疫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容易,專研免疫疾病的成大醫院臨床醫學中心主任謝奇璋強調,腸道菌種在免疫系統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調控的功能,讓免疫系統處於平衡狀態,不致因為失衡而引發各種疾病。

腸道菌種會因為生活習慣、飲食而改變,經常熬夜、壓力大、嗜吃高油脂、高糖食物的人,腸道菌相大都是壞菌多於好菌,此時壞菌就會趁勢作亂,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謝奇璋表示,當腸道內充滿壞菌時,補充好菌可恢復免疫系統的調控功能,進而治療疾病。

找到適合自己腸道的共生菌

要增加腸道益菌看似簡單,其實工程非常浩大,謝奇璋說,首先得先找到與自己吻合的共生菌,不然盲目花錢買益生菌來吃,不但無效,還可能因而造成免疫系統的紊亂。

研究免疫多年的許清祥則表示,現在可以透過抽血進行配對,找出和自己腸道吻合的共生菌,已有不少名人用這種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讓免疫系統變健康。

雖然民眾可透過抽血配對找到屬於自己的益生菌來調整免疫力,但要靠吃益生菌來「治療」疾病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許清祥進一步強調,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配對找出適合自己的益生菌,除非罹患癌症或是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才會有這種需求,建議一般民眾,透過飲食調整,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等方式,也可以讓腸道有好菌。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牛奶、果汁、咖啡或其他飲料,到底該怎麼喝,才是最正確的選擇?才能對身體有益,又不用擔心會增胖?以下是《哈芬頓郵報》,針對不同情境,提出的飲料建議,相當值得參考。
◎如果要增加肌肉,可以喝牛奶:牛奶含有乳清蛋白以及酪蛋白,可促進肌肉組織的生長。

◎如果要減重,可以喝綠茶或葡萄柚汁:綠茶和葡萄柚汁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助於減重。

◎如果要修補身體,可選擇白開水/巧克力牛奶/運動飲料:運動完之後,可多喝白開水,補充水分;或是喝巧克力牛奶,裡面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可修補因為運動而受損的肌肉組織;若運動時間長,喝運動飲料除了補充水分外,還可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跑完步之後,可以喝白開水/純酸櫻桃汁/椰子水:喝水是為了補充能量,純酸櫻桃汁有助於修補肌肉組織,而椰子水就如同天然的運動飲料,熱量不高,也適合跑步完後飲用。

◎如果有咳嗽,可以喝蜂蜜水:蜂蜜具有止咳的效果,而且研究發現,效果比咳嗽糖漿還要好得多。

◎如果精神不濟,除了咖啡之外,其實白開水也有助於消除肌肉疲勞,恢復精神。

◎如果要幫助消化,可以喝白開水或花草茶。

◎如果腹脹,可以喝蘇打水:你可以在一杯白開水裡加入一湯匙的小蘇打粉,或是選擇喝益生菌飲料。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壓力讓你喘不過氣嗎?辦公桌上的報表堆積如山、行事曆寫滿了應酬時間、提案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卻沒有任何靈感……。別忘了,越是焦慮的時候,越要吃得健康。國外研究發現,優格和腰果等四種食物可以對抗壓力,幫助你工作更有效率!

為了盡快完成手邊工作,許多籠罩在壓力中的上班族,很容易透過吃麵包、泡麵、餅乾等不利健康的食物,隨意當作一餐。但是,吃進去的食物不只影響生理機能,也會左右你的心情,因此越煩躁的時候,越要選擇健康食物,才能幫助身體戰勝壓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指出,以下四種食物有助於對抗焦慮,幫助舒緩心情。

1.益生菌優格

你知道嗎?人體腸道中的細菌也會造成壓力。事實上,腸道的神經系統和大腦活動息息相關,兩者之間會對彼此發出訊號、互相影響,而當大腦釋放出「壓力太大」的訊息後,可能就會導致腸胃發炎等症狀。反之,腸胃環境不健康,也會影響大腦活動,導致出現負面情緒。也就是說,保護腸道細菌生態,才能有效對抗壓力。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36名健康女性身上做了一個研究,發現攝取優格當中的益生菌,可以減緩大腦在情緒、壓力方面的活動,有助於舒緩心情。

2.火雞胸肉

富含蛋白質的火雞肉中,含有一種左旋色胺酸,負責調節飢餓、快樂、幸福的感覺,並且有穩定情緒、安定精神的作用。

一項發表於《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做了一個實驗,透過性格測驗,篩選出個性比較好辯的一群人作為受試者,再讓他們連續15天服用左旋色胺酸或者安慰劑(placebo)。結果,連受試者身邊的夥伴都發現,有服用左旋色胺酸的人性格變得比較溫順。

也就是說,需要鎮靜安神的民眾,不妨適量攝取富含左旋色胺酸的食物。除了火雞肉,堅果、種子、豆腐、魚類、燕麥、豆類、蛋等高蛋白質食物都可以試試。

3.腰果

腰果是一種富含鋅的堅果,30公克的腰果就能滿足每天11%的鋅建議攝取量,而這種礦物質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是對抗壓力的好幫手。

《營養與新陳代謝知識》期刊(Nutrition and Metabolic Insights)上的一個研究顯示,被診斷出易怒、無法專心等焦慮症狀,同時又缺乏鋅的病患,在服用鋅的補給品8周之後,焦慮情況大幅下降了31%。

因此,適量食用腰果以及牡蠣、牛肉、雞肉、優格等富含鋅的食物,有助於改善焦慮心情。此外,營養豐富的腰果還含有Omega-3脂肪酸和蛋白質,很適合當作上班族的小點心。

4.牛奶

維生素D有助於創造幸福快樂的感覺,因此添加維生素D的強化牛奶,就是一種不錯的抗憂鬱飲品。牛奶之外,鮭魚、蛋黃、強化麥片也都含有維生素D。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兒童健康研究所(London's UC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針對5966名男女,做了一個長達50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增加罹患恐慌症和憂鬱症的機率。攝取充足的維生素D,可以幫助你輕鬆面對生活壓力。

以上四種食物在生活中都很容易取得,也很適合當作正餐之間的小點心,不但能解饞,還能減少緊張和焦慮,讓生活更快樂。民眾不妨適量攝取,讓自己越吃越開心!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名茶飲連鎖店「英國藍」爆出食安問題,引發消費者恐慌,但如何喝茶喝得安心又健康,變成生活一大課題。一般說法認為,第一泡需要「洗茶」防止農藥殘留,曾任茶業改良場場長的台大園藝系教授陳右人表示,「以國內茶而言,檢驗標準高,多數農藥也為脂溶性,除非吃掉茶葉,否則用水溶出農藥的量是極低。」

究竟「第一泡」需不需要「洗茶」來沖掉「農藥殘留」,陳右人教授說,國內用的農藥都是「接觸型農藥」,「系統型農藥」較少,因此很難用水沖出茶葉中的農藥。就算是目前台灣有在使用的4種系統型農藥,「要喝到超過國家標準,依照我們實驗,第一泡要喝到800公升才會有問題。」

陳右人教授說,過去第一泡倒掉的習慣,是由於台灣早期自來水和茶葉都還沒有很乾淨時,現在水較過去安全許多、包括茶葉品質也是,因此不倒掉也沒關係。一些從低度開發國家進口的茶葉,確實會使用在水中也可以溶出的「系統型農藥」,此種農藥的殘留期很長,但為了符合這20年來國際貿易的要求,使用這類農藥的生產國也越來越少了。「真正去檢驗的話,茶湯裡很難檢出農藥,像是我們去監測罐裝茶飲料時,也極少驗出農藥。理論上來說,國內茶葉的問題不大。」

教授分享自己的沖茶絕技,若就喝茶「口感」而言,「第一泡」就蠻重要的,已經是「喝茶達人」的陳右人教授說。像是「球型茶」,一般所知的高山茶、鐵觀音、凍頂茶等,由於葉片外型,導致第一泡口味較淡,茶需要較長的浸泡時間才能展開。「我自己的習慣是,通常要招待客人時,假設對方不會久留,只能喝一至二杯,茶味太淡失禮,所以會結合第一泡到第三泡的茶請客人喝。」他也說,一般時候,第一泡時間約在1.5分,第二泡茶味最為釋放,浸泡時間較第一泡短,第三泡再比第一泡加長時間,會喝到美味的茶。

教授提醒,最近的事件應要追查原產國家,並了解原產國家的檢驗標準。目前國內茶在國家嚴格的檢驗標準下,民眾對農藥的殘留無須過度驚慌,但像是一般茶飲料店,因為要大量製作,長時間將茶葉浸泡在滾水中,就一般常理思考,物質長時間在滾水的浸泡下所起的變化,可能是消費者要注意的地方。「如果真的對農藥有疑慮的民眾,或許可以選擇有機茶葉,就能減少擔憂了。」

陳右人教授小檔案: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
曾於台大開設「茶與茶葉」課程
曾任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台灣好吃的麵包,口感柔軟,兼具彈性,還要帶點濕度,若太乾太硬,吃起來將猶如嚼木屑,食之無味,還會割舌頭,也因此近年來,大部分的消費者挑選麵包,柔軟蓬鬆度,就成了揀選條件,但事實上,越是鬆軟的麵包,裡頭的油脂,恐怕就 加得越多,當心別顧及口感,而吃壞健康!

台灣麵包天天吃 心血管恐拉警報

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召開加工食品安全探討相關會議,對於台灣麵包的加工手法,進行激烈討論,營養學博士王進崑指出,一般於歐美國家的麵包,例如法式麵包,裡頭的油脂與糖份,大約都只占百分之四左右,然而,台灣的麵包因為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讓油脂添加的比例,因此大幅增加。

他說,像是軟式麵包,油脂約佔百分之二十,糖佔百分之三十,兩者加起來,整個麵包幾乎有一半的成分,都是糖與油。其中,油可以增加麵包的可碩性,以及柔軟度,所以越軟的麵包,油就加得越多。

整體而言,烘焙用油,大部分都使用飽和脂肪酸較高,價格較低廉的棕櫚油,若因為只顧及麵包口感,天天吃恐怕會危及心血管。王進崑建議,歐洲國家的麵包製作過程,糖與油的比例較低,所以當作正餐來吃,不至於會影響健康,但台灣的麵包油糖普遍偏高,盡量還是少吃為妙!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癮君子們而言,總以為電子菸可幫助戒菸,但事實上目前市售的電子菸、電子霧化器等產品,皆未經嚴格科學測試,不僅安全性沒有保障外,甚至有報導指出,讓人染上毒癮、危害身體而不自知案例,而日前在日本更有項研究指出,電子菸中所含的致癌物質,如甲醛、乙醛等,比普通香菸多出10倍,等同於推翻電子菸較安全的說法。

電子菸不僅會增致癌率 對嬰兒也可能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日本厚生省委託一個專門研究電子菸的團隊,檢查看看到底是否含有致癌物質,結果研究人員在不同電子菸中,皆發現甲醛、乙醛等致癌物質,且部分電子菸的含量是一般香菸的10倍。

但對於電子菸購買的規範,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國家,並沒有加以管制,雖然進電子菸的實體店家不多,但民眾其實只要透過網路,一樣是可以輕鬆取得的。所以,在今年8月時,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呼籲過各國政府,禁止出售電子香煙給未成年,且也警告民眾,它可能會對未出生的嬰兒和年輕人造成嚴重威脅。

電子菸仍有成癮、肝腎毒性機率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李岡遠醫師表示,電子菸在台灣是屬於違法,且不同的製造商所製出的電子菸成份、來源皆不明,因此,容易對身體造成危害,甚至有致癌的機率,舉例來說除了研究上所提到的甲醛、乙醛外,還有造成肝、腎毒性的二甘醇及致癌性的亞硝胺等。

此外,市面上的電子菸常宣稱不含尼古丁,但醫師卻說,這都是騙人的,實際上裡頭仍是含有尼古丁,所以,不僅有成癮性的問題,還有容易吸入尼古丁的問題,且現在大多年輕人,都覺得電子菸對身體無害,很酷炫等進而嘗試,反而掉進菸害成癮的陷阱,因此,提醒民眾市面上的電子菸產品皆屬於非法,千萬不要輕易嘗試,以免對身體造成危害。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心提示】:當人體內有“垃圾”時,該如何清掃呢?推薦3把“掃帚”,幫你給身體做個大掃除。其中包括膳食纖維、益生菌食物、抗氧化劑食物在內。

物理掃帚:膳食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調節血糖,還能幫助腸道代謝一些致癌物質。此外,膳食纖維還能幫助抑制食慾,同時幫助清腸通便,對便祕的人很有效果。

很多食物都是富含膳食纖維的“高手”,比如黑豆、黃豆、紅豆、綠豆等豆類食物,木耳、海帶等食物,小米、鮮玉米、燕麥等粗糧。此外,根菜類食物纖維含量也較多,如胡蘿蔔、紅薯、山芋等。

化學掃帚:抗氧化劑食物

自由基是健康的大敵,它會攻擊人體多個器官,使它們受傷或引起變性,從而導致癌症、細胞衰老、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等。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花青素等抗氧化劑有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抵抗衰老。其中,水蜜桃、青椒、鮮棗等新鮮果蔬中富含維生素C,南瓜、柳丁、胡蘿蔔等橙黃色食物中富含β胡蘿蔔素,藍莓、紫甘藍、葡萄、茄子等紫色食物中富含花青素。

生物掃帚:益生菌 食物

腸道中益生菌和致病菌共存,當致病菌打敗益生菌時,腸道菌群的平衡就被打破,可能導致便祕、腹瀉等多種問題。為了讓益生菌常打“勝仗”,平時除了要多吃泡菜、乳酪、優酪乳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外,還應該多吃富含益生元(有助益生菌生長繁殖的物質)的食物,如洋蔥、胡蘿蔔等。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心提示】:當人體內有“垃圾”時,該如何清掃呢?推薦3把“掃帚”,幫你給身體做個大掃除。其中包括膳食纖維、益生菌食物、抗氧化劑食物在內。

物理掃帚:膳食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調節血糖,還能幫助腸道代謝一些致癌物質。此外,膳食纖維還能幫助抑制食慾,同時幫助清腸通便,對便祕的人很有效果。

很多食物都是富含膳食纖維的“高手”,比如黑豆、黃豆、紅豆、綠豆等豆類食物,木耳、海帶等食物,小米、鮮玉米、燕麥等粗糧。此外,根菜類食物纖維含量也較多,如胡蘿蔔、紅薯、山芋等。

化學掃帚:抗氧化劑食物

自由基是健康的大敵,它會攻擊人體多個器官,使它們受傷或引起變性,從而導致癌症、細胞衰老、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等。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花青素等抗氧化劑有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抵抗衰老。其中,水蜜桃、青椒、鮮棗等新鮮果蔬中富含維生素C,南瓜、柳丁、胡蘿蔔等橙黃色食物中富含β胡蘿蔔素,藍莓、紫甘藍、葡萄、茄子等紫色食物中富含花青素。

生物掃帚:益生菌 食物

腸道中益生菌和致病菌共存,當致病菌打敗益生菌時,腸道菌群的平衡就被打破,可能導致便祕、腹瀉等多種問題。為了讓益生菌常打“勝仗”,平時除了要多吃泡菜、乳酪、優酪乳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外,還應該多吃富含益生元(有助益生菌生長繁殖的物質)的食物,如洋蔥、胡蘿蔔等。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怪,為什麼有時候解出的大便很黏,黏在馬桶壁上面,沖了好幾次都沖不掉,會不會是生病了?

我們上廁所時,有時候是很乾的綿羊便,有時候是正常金黃色、硬度剛剛好的便便,有時候的大便卻很黏,而且黏在馬桶壁,沖水幾次都沖不乾淨,這是為什麼?

新竹國泰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施政言表示,食物從口腔、食道經過胃研磨、送至小腸再排到大腸,到大腸末端吸收水分後成為糞便解出。

高油、精緻飲食的人,大便比較黏

糞便主要的內容物是纖維,若攝取較多蔬菜、水果、穀類(糙米)等,因纖維比例高,進入腸道後就會形成「成形的糞便」。換言之,如果攝取太多高油脂、高蛋白或精製澱粉(如白米、玉米粉)的食物類型,大便就會比較黏。

現在30多歲的年輕族群,有相當高比例的人腸道缺乏彈性,健康度比40歲以上的人差,這是因為常吃速食、高油脂食物導致,反而比吃粗茶淡飯的年長者腸道來得不健康。

目前並無直接證據顯示,黏稠的大便的人得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不過,由於高油脂食物本身就是致癌因子之一,因此,間接導致大腸癌或其它癌症機率可能較高,所以,應多吃高纖的蔬果及多喝水,糞便的型態就會比較健康。

9公分、金黃色成形大便,最健康

「糞便完美顏色是金黃色」,施政言表示,並不是每個人的大便都可以很完美,一般而言,只要顏色不要太深,淺咖啡色也算健康;若糞便在體內積很久才排出,變成深咖啡色或墨綠色則是宿便;若是柏油瀝青色,看起來黑黑水水泥巴狀,可能是腸胃道出血,要趕快就醫。

施政言解釋,健康糞便是黃色的,是因混雜了膽汁顏色,若膽管阻塞無法分泌膽汁,則會變成灰白色,這是不正常的顏色,要就醫檢查。除了顏色外,健康的大便成條狀,長度是1截約3公分,大約要排出2~3截才達到1天正常的量;若可以把大便解得很長,每截都超過3公分,也算是正常。

大便的成分中有70~80%是水,比水的比重低,所以,健康大便應浮在水面上;至於糞便的粗細則與健康無關,與肛門括約肌力道有關,因人而異,只要解大便時不是很費力,屬於偏軟有成形即可;若解出的糞便成條狀,但有顆粒隆起狀也不好,代表水喝太少,更嚴重的狀態是變成顆粒的綿羊便狀,表示腸道太乾。

此外,有人因腸道發炎而喪失吸水功能,大便會稀散或變水狀;也有人因自律神經失調,或緊張焦慮導致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衡,交感神經興奮腸道蠕動慢、副交感神經興奮時蠕動過快,不協調狀態下,出現便秘或拉肚子,建議就醫檢查原因。

正常排便,至少2天1次

施政言表示,醫學上定義「排便少於3天1次是為便秘,大於1天3次以上則是腹瀉」。但他認為,人吃了3餐後,最理想的狀態是吃入的食物要在24小時內排出,因此,最標準的解便頻率應是每天都要排出,頂多2天就要解便,超過2天以上就算便秘。

臨床上,施政言看過不少嚴重便秘的患者,有的1週才上1次,甚至1個月都幾乎沒解便,即便有排,量也非常少,造成如此嚴重便秘,除了飲食問題外,有的患者是先天腸道過長所導致。有個臨床案例,患者大腸長度3公尺多,正常人僅為1公尺半左右,長度超過1倍以上,因此解便困難,必須採取手術把過長的腸道切除;有人則是腸道無彈性,建議多運動可改善。

要有正常的大便習慣,一定要維持「3高」──運動量、纖維量和水分量要夠多,並常按壓腸道、按摩肚子或補充益生菌,來保持腸道健康。市面上的益生菌種類很多,建議到藥局詢問專業藥師,選擇適合的益生菌,腸道好菌多也有助排便。

體內過濕,大便也很黏

有中西醫雙執照的施政言,從中醫角度來看大便過於黏稠的問題,認為可能是體內濕氣或濕熱過盛,或經常吃燥熱的食物等所導致,可以服用清熱去濕的「平胃散」來加以改善,或多吃紅豆、綠豆、薏仁等穀類也能幫助去濕,經調節飲食和體質後就會改善。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懷孕的準媽媽,都希望生出健康寶寶,尤其是本身有過敏體質的媽咪,常常尋求特別的飲食方法,例如補充益生菌調整體質,避免把過敏遺傳給寶寶。但是,懷孕期間多吃益生菌,真的可以降低生出過敏兒的機會嗎?

孕婦多補充優酪乳等含益生菌的食物,對於避免生出過敏兒幫助有限,但是仍可強化自身免疫力,有助於生出健康的寶寶。

市面上許多優格、優酪乳以及其他益生菌產品,都宣稱可以改善過敏體質,甚至連幼兒奶粉也開始添加益生菌,強調有益孩子健康。於是,有些民眾以為孕婦在懷孕期間多喝優酪乳,或是直接吃益生菌,就能替肚中寶寶打造不易過敏的好體質。

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 不能改變過敏基因

事實上,市售的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製品,意在改變宿主的胃腸道菌叢、清除壞菌,與過敏基因並沒有直接關連。因此,想要在孕期透過吃益生菌降低過敏的遺傳機率,效果相當有限。

如果孕婦自己或是夫妻雙方家族中,本來就帶有過敏體質,那麼生出過敏兒的機率自然比較高。不過,準媽咪也不用氣餒,益生菌雖然難以改變基因,但是對於提升孕婦免疫力、促進腸胃健康確實有幫助。

王子南營養師表示,準媽咪的腸胃功能健全,可以促進產生較多免疫細胞,強化免疫系統;而腸胃吸收力好,攝取的營養才能順利傳遞給寶寶。也就是說,母體越強健,寶寶就會越健康。

既然益生菌對孕婦有好處,也會連帶影響胎兒;那麼,準媽咪應該怎麼吃,才能讓好菌發揮效果呢?

挑選複合型益生菌 長期攝取效果較佳

王子南營養師提醒,購買益生菌時,必須挑選製造藥廠獲得cGMP核可的產品;另外建議選擇複合型的益生菌,因為不同的菌種有不同的特性和作用位置。有些耐強酸、耐高溫,有些專門作用於腸道上半部,有的則針對下半部,因此選擇綜合型的益生菌產品,會比單單攝取某個菌種還要健康。

至於益生菌的吃法,王子南營養師表示,以產品包裝上的說明為主,不過膠囊型的一天大概吃2顆、錠劑一天2至3顆、粉狀包裝的則是1包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準媽咪一旦決定補充益生菌,就應該每天適量且長期攝取,不能間斷,或者突然增加攝取量,多食無益。

另外,含有乳酸菌的優酪乳也是補充益生菌的另一個選擇,孕婦一天的奶類攝取量可以達2杯(一杯=240c.c.),不過要注意也別喝進太多糖份。

【營養師小叮嚀】:

過敏是身體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準媽咪必需先強化自己的腸胃系統,才能促進胎兒的免疫系統正常發育。雖然,補充益生菌不見得就不會生出過敏寶寶,但確實有助於強化孕婦體質;準媽咪還是可以適量攝取益生菌,並且遵守長期服用,選擇複合型產品的原則,和寶寶一起吃出健康。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品添加物與孩童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教授 林杰樑

孩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ADHD)在目前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異常,除了造成學習困難之外,也困擾著很多父母。
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除了是先天腦部的異常之外,許多是與後天暴露相關。 譬如:鉛過高也會引起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孩童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茶、咖啡,也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根據2007年11月的刺胳針(Lancet)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總共有153位3歲孩童及144位8~9歲的大孩童參加他的研究,此項研究為雙盲性、有安慰劑、交叉的臨床試驗。準備3種飲料,第一種當安慰劑,第二種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第三種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另外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提供給孩童飲用。其外觀無法分辨,味道也無法分辨。並且用過動量表(global hyperactivity aggregate,GHK),由學者、孩童的老師、父母及8~9歲的孩童朋友,分別加以評分,並以電腦分析。 結果只有16個3歲孩童及14個8~9歲的大孩童無法完成研究。平均參予者都喝掉85%飲料,不管是3歲孩童或8~9歲的大孩童,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都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這些色素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馬肯教授結論是人工色素或是苯甲酸鹽(防腐劑),各自或共同引發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在台灣孩童的零食、糖果、含糖飲料、果汁及冰品,常含有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孩童天天都暴露在這些有毒物質裡而不自知,難怪台灣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個案越來越多。其實苯甲酸鹽(防腐劑)除了可能引發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還會增加肝臟的負擔、皮膚過敏,引起孩童食慾不振、發育遲緩,還會使得孕婦生產胎兒體重不足,因此許多先進國家都禁止使用在孕婦及孩童食品上。 關於人工色素,除了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以前的研究甚至認為會引起孩童過敏症發生,及傷害智商。日本政府早在30年前已經嚴格管制,在其國內食品大多使用天然色素如:紅色的茄紅素、黃色的胡蘿蔔素等。基於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對孩童的傷害,在此呼籲政府與衛生主管單位應全面管制苯甲酸鹽(防腐劑)及人工色素於兒童食品的使用。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對一般人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動作,也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但不少患者卻深受過敏所害,無法好好呼吸。即使與性命無關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卻得忍受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等困擾,頭暈腦鈍;而氣喘患者常會感到很喘、呼吸困難、咳個不停,甚至有致命的危險。該怎麼擺脫過敏性鼻炎與氣喘,才能暢快呼吸?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過敏性鼻炎,饒了我吧!

天氣冷,不少人一起床就連打好幾個噴嚏,甚至還經常流鼻水、鼻塞,對於自己經常感冒,感到困擾不已,但這些症狀很可能不是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所致。

鼻炎可以分為過敏性鼻炎與非過敏性鼻炎兩大類,其中過敏性鼻炎指的是因接觸到過敏原後引起的鼻黏膜發炎。

當過敏原進入具有過敏體質者的鼻黏膜後,與鼻黏膜內肥大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結合後,即會使肥大細胞釋放出多種發炎物質,如組織胺、血清胺等,造成鼻子發炎, 患者會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

根據統計,小孩子出現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約是二至三成,成人也有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它的盛行率還在逐年增加中。雖然過敏性鼻炎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卻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課業表現和工作效率。

體質及環境中的過敏原都很重要

引起過敏性鼻炎的原因中,體質及環境中的過敏原都很重要,且可發現家族性的現象,即患者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也常有過敏性鼻炎。據研究,父母其中一人若有過敏性鼻炎,子女日後出現過敏性鼻炎的機率,是父母都沒有過敏性鼻炎者的四倍。至於引起過敏的基因一直有新的研究報告出來, 目前尚未有定論。

此外,如果1、2歲時曾發生食物過敏,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意謂患者有容易過敏的體質,4歲以後出現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會增加。在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中,性別的差異並不顯著。

塵蟎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吸入性過敏原是引起過敏性鼻炎最常見的原因。在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以塵蟎居首,其次是家中的動物、昆蟲或植物。戶外的過敏原則包括黴菌和花粉。

除了過敏原之外,空氣污染物,例如,香菸、汽機車廢氣、柴油引擎廢氣、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也會導致過敏性鼻炎或使過敏性鼻炎惡化。有些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或其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也會誘發過敏性鼻炎。

你是哪一類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可區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兩大類,其中又各可分為輕度與重度兩種,此分類可以做為用藥時的參考。

間歇性過敏性鼻炎是指一周出現症狀的時間在4天以內,且持續不超過4周;相對地,若一周的症狀超過4天,且持續時間長達4周以上,即屬於持續性的過敏性鼻炎。

除了以時間長短進行分類外,還可以症狀嚴重度區分,若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已嚴重到足以影響白天的活動與夜晚的作息,就屬重度的過敏性鼻炎;如果日常生活並不受到症狀影響,即屬輕度。

是感冒,還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會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與感冒極為類似,但還是可以從症狀中發現兩者的差異。

感冒除了打噴嚏、流鼻水、鼻塞之外,還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倦怠、活動力變差等表現,但過敏性鼻炎除非合併鼻竇炎,否則不會發燒,也很少出現喉嚨痛、活動力下降等情形,兩者不同。且過敏性鼻炎患者容易在清晨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鼻涕多為清澈水狀;若是黃綠色濃鼻涕持續出現5天至一星期以上,甚至伴隨發燒,或口臭很重,兩頰或前額脹痛,則考慮併發鼻竇炎。

除了從症狀判斷,臨床上會再輔以理學檢查。如果是單純的感冒,喉嚨可能會紅腫,鼻黏膜也偏紅;但若是過敏性鼻炎,喉嚨並不會太過紅腫。此外,由於過敏性鼻炎是慢性疾病,會反覆發生,患者的症狀如果已經持續數周,也可做為判定是過敏性鼻炎而非感冒的重要參考。

一旦從症狀和鼻喉部的理學檢查,判定可能為過敏性鼻炎後,醫師會視狀況決定是否需進行過敏原的檢測。檢測過敏原有抽血和皮膚測試兩種方法。抽血可得知特定過敏原的IgE抗體濃度是否有上升的情形;皮膚測試則是將過敏原萃取物直接與皮膚作用,再依皮膚局部發炎紅的情形加以判讀。最普遍的皮膚測試方式是皮膚戳刺測試,把一小滴過敏原萃取物滴在皮膚上(通常在前臂),再把該處皮膚用刺針刺一下,10~15分鐘後再測量皮膚腫脹的面積。但因做皮膚測試必須先讓患者停藥,目前臨床上較少運用。

先以藥物治療症狀,必要時手術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避免過敏原。如果是間歇性或是症狀輕微者,只需治療到症狀緩解即可。有些患者甚至未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而在幾天後自動痊癒,患者甚至會以為自己是斷斷續續感冒,這類患者以青少年和成人為主。如果是5~10歲的小朋友,多屬於持續型,且一定會有幾天很不舒服。

持續性的過敏性鼻炎,則需要每天服藥,若是輕度的過敏性鼻炎,可採用噴劑或是口服的抗組織胺,改善打噴嚏、流鼻水和鼻子癢的症狀。但抗組織胺對鼻塞的效果不佳,若有鼻塞現象,則可採用局部類固醇滴劑、局部血管收縮劑、局部肥大細胞穩定劑 (chromones) 或口服抗白三烯素,改善鼻黏膜之充血、腫脹。

早期的抗組織胺,使用時容易有嗜睡、口乾舌燥等副作用,但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已經明顯減少,不會影響日常作息。若只是單純的過敏性鼻炎,也可考慮採用鼻噴劑,副作用會比口服藥物更少,但如果合併過敏性結膜炎,滴過敏眼藥水之外仍可加上口服抗組織胺藥劑,則可一併改善眼睛的症狀。

如果患者的症狀較為嚴重,除了抗組織胺之外,還要再加上含有類固醇的鼻噴劑,患者大約要持續治療一至兩個月後,再逐漸減輕藥物,且徹底改善過敏原的存在,才可望好轉。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且要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但若仍無法獲得改善,則可考慮手術。鼻塞是過敏性鼻炎中最惱人的症狀,鼻塞嚴重者可接受下鼻甲切除手術,因為下鼻甲肥大,或是合併鼻息肉、鼻中膈彎曲,都會加重鼻塞的症狀。

減敏療法可望幫助患者痊癒

經由適當的治療後,約有七至八成的患者都可獲得緩解,即使患者的過敏性鼻炎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年,但症狀都會獲得改善。但要根治並不容易,過敏性鼻炎根治的比例不超過三成。真正可以改變病程的是減敏療法,例如對塵蟎過敏者,可以皮下注射低劑量的塵蟎萃取物,讓身體產生免疫的耐受性。

雖然減敏療法可望達到痊癒的目標,但皮下注射初期一周需注射一次,之後雖可逐步拉長時間到一個月一次,且極低的比例可能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引起急性且具有潛在致命性的過敏性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等,接受度並不高。目前國外正研究以舌下滴劑方式進行減敏療法,希望改善現行治療方式的不便。

除了減敏療法之外,如果患者在過敏原測試中,顯示只對某一種過敏原有反應,且此過敏原很罕見,患者只要避開過敏原即可不再發作,達到根治的目的,但如果是環境中很難避免的過敏原,想要根治過敏性鼻炎就很難了。

避免過敏原 減少刺激物

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而言,除了視病情的嚴重度,接受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過敏原,平日要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了解哪些情況比較容易誘發過敏的發生。

要減少過敏原,首先要減少家中的擺設,不用的物品盡可能清除乾淨,以免堆積灰塵;勿用地毯或厚重窗簾, 寢具宜兩周以熱水浸泡清洗或先用烘衣機烘10分鐘再清洗,或是採用防蟎寢具。若小朋友對貓狗毛過敏,家中最好不要養貓狗。儘量保持環境濕度50~60度,必要時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並注意濾網的更換;居住處若過於潮濕,容易滋生黴菌和塵蟎,小朋友盡量避免玩絨毛玩具。

對於有過敏體質者而言,過敏原是導致過敏發作的因子,但有些刺激物則讓已經出現過敏反應的呼吸道更加不舒服,包括:變化過大的溫度或濕度、燒香、二手菸、油漆味、香水,或是都市的空氣污染等。

有些病人會覺得自己的過敏反應不易緩解,主要就是因環境中存在太多刺激物,平日應避免接觸這些刺激物,例如不要抽菸;冬天外出時宜先暖身,戴口罩,圍圍巾,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以免呼吸道受到太大的刺激。

過敏性鼻炎雖然不致於對生命產生威脅,但卻是相當惱人的疾病,除了藉由藥物緩解症狀之外,本身的自我照護更不能輕忽,唯有讓自己盡可能避開敏原,減少刺激物的接觸,才能不讓過敏性鼻炎常常找上門。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吸對一般人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動作,也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但不少患者卻深受過敏所害,無法好好呼吸。即使與性命無關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卻得忍受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等困擾,頭暈腦鈍;而氣喘患者常會感到很喘、呼吸困難、咳個不停,甚至有致命的危險。該怎麼擺脫過敏性鼻炎與氣喘,才能暢快呼吸?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過敏性鼻炎,饒了我吧!

天氣冷,不少人一起床就連打好幾個噴嚏,甚至還經常流鼻水、鼻塞,對於自己經常感冒,感到困擾不已,但這些症狀很可能不是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所致。

鼻炎可以分為過敏性鼻炎與非過敏性鼻炎兩大類,其中過敏性鼻炎指的是因接觸到過敏原後引起的鼻黏膜發炎。

當過敏原進入具有過敏體質者的鼻黏膜後,與鼻黏膜內肥大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結合後,即會使肥大細胞釋放出多種發炎物質,如組織胺、血清胺等,造成鼻子發炎, 患者會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

根據統計,小孩子出現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約是二至三成,成人也有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它的盛行率還在逐年增加中。雖然過敏性鼻炎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卻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課業表現和工作效率。

體質及環境中的過敏原都很重要

引起過敏性鼻炎的原因中,體質及環境中的過敏原都很重要,且可發現家族性的現象,即患者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也常有過敏性鼻炎。據研究,父母其中一人若有過敏性鼻炎,子女日後出現過敏性鼻炎的機率,是父母都沒有過敏性鼻炎者的四倍。至於引起過敏的基因一直有新的研究報告出來, 目前尚未有定論。

此外,如果1、2歲時曾發生食物過敏,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意謂患者有容易過敏的體質,4歲以後出現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會增加。在過敏性鼻炎的患者中,性別的差異並不顯著。

塵蟎是最常見的過敏原

吸入性過敏原是引起過敏性鼻炎最常見的原因。在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以塵蟎居首,其次是家中的動物、昆蟲或植物。戶外的過敏原則包括黴菌和花粉。

除了過敏原之外,空氣污染物,例如,香菸、汽機車廢氣、柴油引擎廢氣、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也會導致過敏性鼻炎或使過敏性鼻炎惡化。有些藥物,例如,阿斯匹靈或其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也會誘發過敏性鼻炎。

你是哪一類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可區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兩大類,其中又各可分為輕度與重度兩種,此分類可以做為用藥時的參考。

間歇性過敏性鼻炎是指一周出現症狀的時間在4天以內,且持續不超過4周;相對地,若一周的症狀超過4天,且持續時間長達4周以上,即屬於持續性的過敏性鼻炎。

除了以時間長短進行分類外,還可以症狀嚴重度區分,若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已嚴重到足以影響白天的活動與夜晚的作息,就屬重度的過敏性鼻炎;如果日常生活並不受到症狀影響,即屬輕度。

是感冒,還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會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症狀,與感冒極為類似,但還是可以從症狀中發現兩者的差異。

感冒除了打噴嚏、流鼻水、鼻塞之外,還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倦怠、活動力變差等表現,但過敏性鼻炎除非合併鼻竇炎,否則不會發燒,也很少出現喉嚨痛、活動力下降等情形,兩者不同。且過敏性鼻炎患者容易在清晨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鼻涕多為清澈水狀;若是黃綠色濃鼻涕持續出現5天至一星期以上,甚至伴隨發燒,或口臭很重,兩頰或前額脹痛,則考慮併發鼻竇炎。

除了從症狀判斷,臨床上會再輔以理學檢查。如果是單純的感冒,喉嚨可能會紅腫,鼻黏膜也偏紅;但若是過敏性鼻炎,喉嚨並不會太過紅腫。此外,由於過敏性鼻炎是慢性疾病,會反覆發生,患者的症狀如果已經持續數周,也可做為判定是過敏性鼻炎而非感冒的重要參考。

一旦從症狀和鼻喉部的理學檢查,判定可能為過敏性鼻炎後,醫師會視狀況決定是否需進行過敏原的檢測。檢測過敏原有抽血和皮膚測試兩種方法。抽血可得知特定過敏原的IgE抗體濃度是否有上升的情形;皮膚測試則是將過敏原萃取物直接與皮膚作用,再依皮膚局部發炎紅的情形加以判讀。最普遍的皮膚測試方式是皮膚戳刺測試,把一小滴過敏原萃取物滴在皮膚上(通常在前臂),再把該處皮膚用刺針刺一下,10~15分鐘後再測量皮膚腫脹的面積。但因做皮膚測試必須先讓患者停藥,目前臨床上較少運用。

先以藥物治療症狀,必要時手術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避免過敏原。如果是間歇性或是症狀輕微者,只需治療到症狀緩解即可。有些患者甚至未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而在幾天後自動痊癒,患者甚至會以為自己是斷斷續續感冒,這類患者以青少年和成人為主。如果是5~10歲的小朋友,多屬於持續型,且一定會有幾天很不舒服。

持續性的過敏性鼻炎,則需要每天服藥,若是輕度的過敏性鼻炎,可採用噴劑或是口服的抗組織胺,改善打噴嚏、流鼻水和鼻子癢的症狀。但抗組織胺對鼻塞的效果不佳,若有鼻塞現象,則可採用局部類固醇滴劑、局部血管收縮劑、局部肥大細胞穩定劑 (chromones) 或口服抗白三烯素,改善鼻黏膜之充血、腫脹。

早期的抗組織胺,使用時容易有嗜睡、口乾舌燥等副作用,但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已經明顯減少,不會影響日常作息。若只是單純的過敏性鼻炎,也可考慮採用鼻噴劑,副作用會比口服藥物更少,但如果合併過敏性結膜炎,滴過敏眼藥水之外仍可加上口服抗組織胺藥劑,則可一併改善眼睛的症狀。

如果患者的症狀較為嚴重,除了抗組織胺之外,還要再加上含有類固醇的鼻噴劑,患者大約要持續治療一至兩個月後,再逐漸減輕藥物,且徹底改善過敏原的存在,才可望好轉。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且要避免環境中的過敏原,但若仍無法獲得改善,則可考慮手術。鼻塞是過敏性鼻炎中最惱人的症狀,鼻塞嚴重者可接受下鼻甲切除手術,因為下鼻甲肥大,或是合併鼻息肉、鼻中膈彎曲,都會加重鼻塞的症狀。

減敏療法可望幫助患者痊癒

經由適當的治療後,約有七至八成的患者都可獲得緩解,即使患者的過敏性鼻炎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年,但症狀都會獲得改善。但要根治並不容易,過敏性鼻炎根治的比例不超過三成。真正可以改變病程的是減敏療法,例如對塵蟎過敏者,可以皮下注射低劑量的塵蟎萃取物,讓身體產生免疫的耐受性。

雖然減敏療法可望達到痊癒的目標,但皮下注射初期一周需注射一次,之後雖可逐步拉長時間到一個月一次,且極低的比例可能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引起急性且具有潛在致命性的過敏性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等,接受度並不高。目前國外正研究以舌下滴劑方式進行減敏療法,希望改善現行治療方式的不便。

除了減敏療法之外,如果患者在過敏原測試中,顯示只對某一種過敏原有反應,且此過敏原很罕見,患者只要避開過敏原即可不再發作,達到根治的目的,但如果是環境中很難避免的過敏原,想要根治過敏性鼻炎就很難了。

避免過敏原 減少刺激物

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而言,除了視病情的嚴重度,接受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過敏原,平日要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了解哪些情況比較容易誘發過敏的發生。

要減少過敏原,首先要減少家中的擺設,不用的物品盡可能清除乾淨,以免堆積灰塵;勿用地毯或厚重窗簾, 寢具宜兩周以熱水浸泡清洗或先用烘衣機烘10分鐘再清洗,或是採用防蟎寢具。若小朋友對貓狗毛過敏,家中最好不要養貓狗。儘量保持環境濕度50~60度,必要時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並注意濾網的更換;居住處若過於潮濕,容易滋生黴菌和塵蟎,小朋友盡量避免玩絨毛玩具。

對於有過敏體質者而言,過敏原是導致過敏發作的因子,但有些刺激物則讓已經出現過敏反應的呼吸道更加不舒服,包括:變化過大的溫度或濕度、燒香、二手菸、油漆味、香水,或是都市的空氣污染等。

有些病人會覺得自己的過敏反應不易緩解,主要就是因環境中存在太多刺激物,平日應避免接觸這些刺激物,例如不要抽菸;冬天外出時宜先暖身,戴口罩,圍圍巾,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以免呼吸道受到太大的刺激。

過敏性鼻炎雖然不致於對生命產生威脅,但卻是相當惱人的疾病,除了藉由藥物緩解症狀之外,本身的自我照護更不能輕忽,唯有讓自己盡可能避開敏原,減少刺激物的接觸,才能不讓過敏性鼻炎常常找上門。

嘿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